衙前圍村——香港市區最後一個圍村,矗立數百年見證城市變遷。隨著重建令的頒佈,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村落近乎人去樓空。上月末,香港市建局規定的“最後期限”已到,仍有十幾戶原住居民未搬離,記者走進這片時光停駐的“城中村”,打探和追尋村民們的歷史記憶。
香港的圍村,顧名思義是“被城牆包圍起來的”村莊。在1842年英國強占以前,香港已有許多繁華的圍村和墟市。隨著社會的脈搏變化,這些具嶺南特色的中國傳統建築,至今所剩無幾。
位於九龍東部的衙前圍村是香港市區唯一保留至今的圍村建築,該村建於元末明初,至今有逾六百年曆史,被視為英國占領九龍前的“歷史遺跡”之一。
衙前圍村由村屋的外牆相連而圍成,記者繞了村子一圈,在村民的指點下才找到隱蔽在鐵屋之間窄小的鐵門入口。
與北京四合院民宅不同,圍村的佈局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,將房屋左右分成三列,狹窄的幾條小巷子筆直地通到街頭。內裡佈局井井有條,路窄屋小,狹窄的道路祗能容下兩個成年人並肩行走。小屋很多都用鐵皮製成,現都已經生銹脫皮。
51歲的郭裕家在衙前圍村居住20多年,“樓上居住樓下開舖”是村裡人典型的生活方式,他在村屋樓下開了一間理髮檔,“剪發祗要二十元,剃光頭祗要十五元”,價格二十年未變。
幾塊粗布搭起的“開放式”剪發檔冬冷夏熱,三級大風還會吹破布頂,這樣簡陋的環境仍然吸引附近街坊絡繹不絕前來理髮。朱先生帶著孫子每個月光顧理髮店,“這裡經濟實惠,師傅手藝又好,其他地方至少要五、六十塊。”
當年違規“圈地”搭建兩層鐵屋,因當時牌照管理不嚴格,郭先生既不用交房租也沒交稅,這樣的悠哉生活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簡直“幸福”得不可想象。郭裕家也感慨挺有福氣,曾經在這塊黃金地皮擁有兩層樓“豪宅”,“生活過得去,輕鬆自在沒壓力”。
即將面臨“居無定所”的困境,福建籍的郭裕家最不捨的是街坊情意,彼時逢年過節每家每戶都會做家鄉糕點串門分享,這讓背井離鄉的他在此找到“家的溫暖”。轉眼間,鄰居街坊們都已搬離舊屋各奔東西,昔日美好終究祗能在回憶中尋找。
“二戰”時期,衙前圍村的城牆、古樹被日軍摧毀,但仍將傳統建築保留下來。地產商從三十年前開始陸續收購村屋,並一一拆毀,村內露出幾塊禿皮,並用鐵絲將其包圍。
由於這些古老小屋屬於“排屋”設計,即每間屋互相依傍,以保持平衡。一旦部分房屋拆毀,鄰近屋的結構必將受到影響。郭裕家屋子的左側房屋早在三十年前就已被開發商收購,被切掉的左側房樑和牆體影響右側郭家房屋的結構,下雨天還經常漏水,房體慢慢腐蝕,存在坍塌的危險。郭裕家說,以前還會對房屋進行修補,因為要開始重建所以沒有再管它。
衙前圍村最有歷史價值的是村中央的“天后廟”,約在18世紀興建,奉祀海神媽祖娘娘。未填海前,村子面向大海,主巷盡頭就是“天后廟”,這是整條村的共同福祉。
該村另外“二寶”是南宋末年帝昺皇帝贈予的“慶有餘”牌匾,以及中軸線上八所古屋。此“三寶”都在重建中被保留下來,市建局稱會將八所古屋整修作商舖之用,村民們亦可租用商舖繼續維持原本的小生意。
按照重建計劃,該村所在地15米上空將建750個住宅單位,樓下是新建的保育公園,以及受文物保護而存留下的衙前圍村“三寶”。郭裕家一直住在老房子裡,等待搬遷安排的最新消息。他說:“希望政府能够在強制清場之前,妥善處理住房和商舖安置工作。”
冷清的巷子裡偶爾出現幾個人背著相機,試圖抓緊最後時間記錄這片歷史古跡。一間無人看守的修車檔掛著一塊牌,牌上寫著“休息三日”,桌上的收音機一直開著,正在播放叫不出名字的粵語老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