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多每天收两吨半果蔬供应食堂
8日下午,记者来到绍兴县孙端镇榆林村口,铁栅栏内有大片的农田,种的是各式的蔬菜:番茄、茄子、葫芦、蒲子等已经“落市”,只剩下枝杆和藤蔓;莳菇、荸荠伸展着郁郁葱葱的叶子,几名妇女正在稻田里补秧苗。
“收了蔬菜的农田荒着可惜,就用来种晚稻了。”48岁的诸建兴正在一块荒地上挖水沟。他是这片农田的“管家”。“我打算整出一部分农田搭大棚,”他告诉记者,栅栏内总共有180亩农田,都是附近村民的,现在被市区一家企业承包下来种果蔬,大部分瓜果蔬菜供应给企业食堂。
“你要是早几天来,这里的蔬菜随便摘,”他笑着说,整个7月份,每天从这里运出的果蔬都有两吨半,“每天上午,企业都派出一辆大卡车来收菜。”他说,这家企业有多个子公司,载着蔬菜的车子都是一个一个送过去。
诸建兴原先是马山镇的一名大棚蔬菜种植户,今年3月份,他被这家企业的老板请来管理这片农田。刚来的时候,这里的农田很不平整,他专门雇人在田埂上修了路,铺上了水泥板。“第一批10多个品种的果蔬已全部收割完毕,现在第二批也已开始播种。”
为了管理好菜园,他将“家”搬到了农田里。记者看到,这个用铁皮钢板搭成的房子内,已安装上了空调,地上摆了一张办公桌和一张床。7月,他叫来妻子钟巧英做帮手。“种植她也很内行,我们白天给蔬菜施肥、浇水,晚上就看管菜园子。”他说。
今年6月1日,这片菜园子又多了一位管理人员——65岁的马地根。
他原先是东湖镇里的一位农艺师,退休后就被请到了这里管理种植。“他是我们这里的专家,技术把关的活都归他负责。”诸建兴说,种什么菜,用什么药都可以由企业说了算,所以这里种的全部是无公害的绿色蔬菜。
夏季气温太高,很多品种的蔬菜不能种植。“等过段时间,我们还要种上黄瓜、茄子、小辣椒、番茄等蔬菜。”诸建兴说。
企业付钱让村民打理菜园
每天工资最高120元
“企业承包那么大一片土地为职工种菜,我们也感到稀奇。”榆林村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,为了给村民增收,增强村集体经济,去年他们村对这片土地进行了流转,谁知道引进了一家工业企业,种植的蔬菜却不以盈利为目的。
“这在我们镇里还是头一回,这样的‘土地流转’挺新鲜。”榆林村村干部说,180亩农田的承租期是10年,更重要的是,该企业还聘请村民种植,让村里的一批闲置劳动力找到了一条挣钱门路。
“播种、护理、收割,这些活都由榆林村的村民承担,”诸建兴告诉记者,现在整个菜地雇了26名临时工,一天干8小时,男的一天能赚120元,女的赚70元。
采访当天刚好是发工资的时间。马地根正将帮工们7月份的工资装进一个个信封。记者在一张工资单上看到,整个7月份,干得最多的是村民冯茂丙,总共干了27.1天,能领3252元,最少的屠美珍也干了16.6天,工资是1162元。
“以前我也就在自己田里种点蔬菜和水稻,也就自己家人吃,除了去工地干些零活,几乎没其他收入了。现在不仅田出租了,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。”冯茂丙说。
每年“认养”费用16万元
员工吃出了“家”的味道
农田边就是一条清爽的河,“灌溉的水直接从河里抽,很方便。”马地根告诉记者,这里的空气也非常“干净”,他们种植的蔬菜和粮食,不施高残留农药,少施化肥,都是“绿色”食品。
“这块地一年的‘认养’费用为16万元左右。”诸建兴透露,这笔费用是公司出资的。“周末,一些公司员工会自己开着车来地里采摘。”诸建兴说,现在天热,刚采摘下来的蔬菜有些蔫了,“但是一放进水里或者放冰箱里,第二天,拿出来会恢复得特别新鲜翠绿。”
对于这项“民生工程”,虽然该公司领导都比较低调,不愿接受采访,但记者还是打探到了一些情况。
“我们都吃到过。”该公司一名姓王的员工告诉记者,他还去现场采摘过一次,结果一周都不用去市场买菜了。“作为企业关爱职工的举措之一,公司承包这片农田主要是为员工食堂提供高质量的绿色蔬菜和粮食。”她说。
谈起“认养”土地种菜的初衷,该公司一名高层说,主要是因为市场上买的蔬菜比较贵,公司管理层就萌生了自己种菜的念头。
记者了解到,这家公司有好几千名员工,“首先满足食堂需求,吃不完的,还可以拿到批发市场出售。”该人士说。
诸建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以一个千人规模的企业食堂为例,每人一天一餐可以吃掉三两到五两的蔬菜。“所以一餐蔬菜消耗量大约300到500斤左右。以现在的蔬菜基地地头价来算,蔬菜均价以1元/斤为标准,一餐蔬菜价为300~500元。”
企业自己种菜的成本有多高?
这当中包括土地租金、人工成本、种子、农药、有机肥等费用。“其中,人工成本占大头。7月份的工资就付了10多万元,再加上技术人员的工资,一年下来,光人工费就要上百万元。”马地根说,除此之外,还要购买拖拉机、灌溉设备、修路等。
在采访中,有员工不时流露出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。他们觉得,企业的领导是真正为员工考虑,站在员工的立场上想问题,才会费时费力费钱去做这件事,这让他们对企业有了“家”的感觉,并起到激励员工、使他们提高工作积极性的作用。
新闻延伸
“认养”土地种菜
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
目前,绍兴越来越多的公司把“自己种菜”的想法付诸实践。
早在2011年,绍兴古越龙山黄酒集团就与绍兴市农科院、绍兴市越城区灰太狼种养殖合作社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:黄酒集团首批承包13亩菜地,由绍兴市农科院进行技术指导,合作社负责种植,种出来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由黄酒集团全部收购,提供给集团员工。
同年,位于绍兴县平水镇的浙江中厦集团也有了10多亩的“绿色蔬菜基地”。为种好蔬菜,公司特地聘请了有丰富蔬菜种植经验的农技人员。种菜都是用农家肥,基本不用农药。基地里养的猪也提供给食堂。
在平水镇的宋家店村,也有企业去承包土地,目前已经有120多亩土地被租赁,大部分也是用于种植蔬菜。
“自己种菜,可以控制农药的使用量,保证蔬菜质量更安全一些。同时,可以搞采摘活动,过年过节还可以作为过节礼品,为员工创造更多的福利。”市区有种菜企业说出了初衷。
据了解,目前绍兴的企业自己种菜主要有三种方式:
一是自租自种,农民只负责给企业提供田地,播种、浇水、锄草等种地的活全部企业自己负责。
二是半租半种,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方式。平时由提供租地的基地或农户帮忙照看,周末或空余时间才过去参与农活,收获季节进行采摘。
三是全租托管,目前,绍兴一些企业采用此种方式。农活全部托管给提供租地的基地或农民,企业只管收获成品。
“不过,企业自己种地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。”一位业内人士透露,蔬菜在种植中完全不用农药根本不现实,不仅枯黄、个头小,而且口感很差。同时自种菜的环节中,并不涉及上市销售问题,不参加市场流通,因此在质量检测方面也存在隐患。
(来源: 绍兴网-绍兴晚报)